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贸要闻

中俄军事交流常态化给军交投送能力提出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6-01-04

  让生命线联上大动脉 ——来自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的调查报告

  导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国防建设的“生命线”。它具有军民共用共享的属性,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大动脉”和“生命线”毕竟不同,“融合”并非简单“重合”。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紧贴实战要求,探索建立军民融合运行机制,创新推出军民融合发展新样本。解析这个样本,探寻融合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深入推进军交建设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走好融合之路,先要过好这三关

  ○思想关:别把自己当外人

  ○感情关:把铁路人当成自己人

  ○制度关:大家都是自己人

  正值年终岁尾,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在军代表中开展向铁路人学习的系列活动,让每名新任职的干部都去体验一次站务员、乘务员、巡道员的角色,增进彼此情感。

  平战结合,军地融合,是完成各项军交运输保障任务的基础。军代处如何抓住交通发展的契机,开辟通往未来战场的“快速通道”?

  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主任董春说:“走好融合之路,需要过三关。首先是思想观。作为驻在单位,军代表不能只记住军人的身份,而忽略军队派驻铁路的‘党代表’身份。其次是感情观。铁路转制后,以经济效益为主,一些铁路职工或多或少存在经济第一的思想,忽略了国防效益。最后是制度关。随着部分铁路分局撤销和路局实行直管站段体制后,基层军代处失去了服务保障基本平台,区域铁路军事运输工作指挥职能弱化、协调发展不利……”

  为破解这三关,该军代处以“感情融合”为突破口,定期组织开展国防观念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战争年代铁路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用长期以来铁路对国防建设勇挑重担的事实教育干部职工,使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献身国防使命的价值观念不断得到激励和升华。此外,他们借助铁路大交班、联席办公会等时机,不断向兼职领导灌输国防观念和战备意识,确保企业党政领导干部既盯住“市场”,又时刻想着“战场”。

  每年初,军代处和路局都要把国防教育和军运知识学习纳入铁路职工培训计划,集中军路军运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激励机制,将军运工作纳入生产目标与考评体系。他们还选拔一批业务素质强的铁路职工组建多个专业应急保障分队,在站段和常用军运装卸载站任命兼职军运员,把从事军运工作的铁路职工锻造成“不穿军装的军代表”。

  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区域军事运输管理新机制,以基层军代处为主导、以铁路运输站段为主体,联合铁路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组成“区域军事运输管理委员会”,借助量化考评、督导奖惩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实现了铁路军事运输由“纳入依托”向“整合主导”的根本性转变。

  向实战化聚焦,哪些瓶颈需突破

  ○军交训练重点突出硝烟味

  ○投送区间要突破地域限制

  ○军运设施建设要未雨绸缪

  前不久,该军代处与铁路局货运处反复研究论证,冒着零下43摄氏度的极端气温,在大兴安岭腹地完成某部30余辆寒区试验车辆的装备物资装载加固,创造了我军极寒条件下装载运输的一项纪录。

  突破地域限制,着力拓展远程投送空间是铁路军事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未来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趋繁重,尤其是中俄两国军事交流日益常态化,给军交投送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投送工具不足、投送组织滞后、军运设施建设薄弱、运力统筹难等硬件和软件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以跨国铁路投送为例,其核心是组织换乘换装,而考验的是口岸站军运设施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近年来铁路部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往往将大部分精力和关注点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因此造成一些装卸站点、军专线等军运基础建设不同程度的老化、滞后。而铁路军代处恰恰能弥补该建设的“盲区”。

  驻哈尔滨铁路军军代处副主任罗维有告诉笔者,今年该军代处完成保障赴俄参加比武竞赛的铁路输送任务后,第一时间组织军路专家详细勘察了管内军运装卸载站能力现状,研究制作了大型渡板、手叉车等装卸载机具,专门召开军运设施建设研讨会,根据部队作战任务确立了“强化口岸站、巩固枢纽站、完善边境站”的建设思路,并将“两个口岸”和重点方向站场的30余项涉及站台、集结场地、线路等军运设施建设纳入到总部“十三五”铁路军运设施改造和铁路局大修规划之中。

  军民融合有成效,共同受益少不了

  ○依靠和依赖的关系不能混淆

  ○机制贵在落实,重在不断完善

  ○只有融的顺畅,才能合出效益

  9月初,一列装有电子产品、机械工具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哈尔滨香坊火车站开出到达满洲里口岸站。海关、外事、检验检疫等部门迅速启动“一站式”服务机制,仅用3小时便实现快速通关,大大缩短了等候出境时间。

  笔者了解到,该班列是哈尔滨铁路局贯彻国家“一带一路”重点战略规划项目之一,全程运行近万公里,经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到达欧洲。其运输的货物从黑龙江省到达欧洲的运费比空运节省四分之三左右,较普通零散运输,运到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运费节省四分之一。

  货物运输时间减少了,运费降低了,不仅给铁路局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量,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说起这个项目带来的可喜变化,铁路局的领导告诉笔者,国际货运专列在物流方面带来的突破,特别“一站式”通关机制的运用,很大程度都源自军民融合的成果。

  “一站式”通关机制源自今年刚刚结束的跨国输送任务。在执行此次任务期间,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会同满洲里海关、边检等单位对部队采取了“流水作业”“平行作业”的方式,建立了“一站式”通关机制,并会同铁路多家单位形成了跨国铁路输送保障联动机制,极大地缩短了军列出入境的时间。

  军民融合有成效,共同受益少不了!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政治部主任李国勇认为:军民融合不能单方面受益,要让双方都得到“甜头”。虽然军代处是驻在单位,没有独立的营院,完成运输任务也需要协调铁路部门完成。但与铁路局的关系是依靠,绝不是依赖。在一些方面必须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让军民融合“融”的顺畅,“合”出效益。(班 宇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永强)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